7月10日消息,近日,由我國主導制定的國際標準《道路車輛自動駕駛系統測試場景評價與測試用例生成》正式落地實施。該標準首次系統性規范了自動駕駛系統測試場景的評價流程、試驗方法及核心指標,為行業技術驗證與商業化落地提供了關鍵性指導框架。
新國標明確三大核心評價指標:一是場景暴露率,量化測試場景在實際道路中的出現概率,確保測試覆蓋高頻風險場景;二是復雜度分級,根據道路類型、交通參與者數量、天氣條件等維度劃分場景難度等級;三是危險度評估,建立碰撞風險模型,動態評估自動駕駛系統在極端場景下的應對能力。此外,標準首次定義了測試用例的生成方法,要求通過真實道路數據采集、仿真模擬及專家經驗結合的方式,構建覆蓋L0-L4級自動駕駛的標準化測試庫,這一舉措將顯著提升測試效率,降低企業研發成本。
新國標發布后,資本市場積極響應,多家券商發布研報指出其將加速行業技術迭代與商業化進程。中信證券表示,L4級自動駕駛在港口、礦區等封閉場景已實現規模化落地,2025年有望向城市開放道路延伸;光大證券認為,高階智駕系統成本持續下降,下沉市場滲透率將快速提升,智駕SoC芯片需求迎來爆發期;開源證券指出,2024年國內L2+級智駕車型占比突破35%,標準化測試體系將推動車企差異化競爭。
據企查查數據,截至2024年二季度,國內現存智能駕駛相關企業達7154家,呈現資金與技術密集型特征。從注冊資本分布來看,42.75%的企業注冊資本超5000萬元,單項目融資規模普遍過億,顯示出行業高投入的特點。從經營時間來看,44.26%的企業成立超10年,技術積累與供應鏈整合能力成為核心壁壘。從國標行業分類來看,41.88%的企業隸屬科學研究與技術服務業,產業集群效應明顯,北京、上海、深圳三地聚集了超60%的頭部企業。
行業人士分析,隨著測試標準統一,頭部車企與科技公司的技術合作將更加緊密,而中小型企業需聚焦細分場景(如自動泊車、高速領航)以構建競爭優勢。新國標實施恰逢智能駕駛技術進入量產前夜,華為、小鵬等企業已宣布2025年實現城市NOA(導航輔助駕駛)全域覆蓋,而特斯拉FSD(完全自動駕駛)系統入華預期升溫。標準統一將降低跨國技術適配成本,推動全球智駕產業鏈協同發展。